玛琳娜·柳薇卡
Marina Lewycka

作者介绍

玛琳娜·柳薇卡(Marina Lewycka)

说起近年来英国文坛最具文学大家风范的新鲜面孔的话,畅销书作家玛琳娜·柳薇卡(Marina Lewycka)肯定名列前茅。她的处女作《乌克兰拖拉机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Tractors in Ukrainian)力压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恶魔》,成为英国2006年的图书销售季军。

2005年,小说刚出炉时,Amazon把它归在非小说的科技类里,不少书店也把它放到农业书里。照理说,望文生义的书名,“糟糕”的封面设计,籍籍无名的新人,怎么看也是只能销个2000,3000册就绝版的主,出版社能收回成本就该偷着乐了。可是,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就靠着读者的口碑,这本书硬是从农业科技的死角里,漂亮地翻身。犹如五六十年前的香烟贴画般的“古董”封面也成为英国书店的文学展台上最抢眼的风景。或许,这便是文学的魅力。《卫报》事后称玛琳娜·柳薇卡给书起了“最勇敢的书名”。

英国的《书商》周刊每年都会给一些稀奇古怪的书名评个奖,比如1978年得主《记第二家国际裸鼠作坊》,1980的《小鸡的快乐》等等。柳薇卡是不是当初就是奔着这个奖去的呢?

不过,柳薇卡的“拖拉机”最后是跟诺贝尔奖获得者库切的《慢人》,英国大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的《星期六》以及荣获“布克中的布克”奖的印度裔作家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的《小丑沙利玛》一起入选2005年的布克奖。此外,还进入“女性布克奖”——橘子文学奖的决赛,一时之间,柳薇卡这个异国情调的姓氏传遍了整个英国文学圈。

作者作品:

要解读这位文学新星,肯定会碰到这几个关键字;移民、58、幽默

移民

在当移民之前,其实,玛琳娜·柳薇卡先当了回难民。1946年,她出生在二战结束后的德国,父母基尔市的难民营中生下了她。不久随父母一起移民到英国。在重视出身的英国人看来,即使她是长于英国,老于英国,乌克兰只是一个遥远的记忆,可她还是一个侥幸取得英国国籍的乌克兰人。

远离父母之邦,渴望但又难以融入西方国家,这种移民的心态,遭遇和处境,就成为柳薇卡创作的主要题材。无论是成名作《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还是两年后出版的《英国民工小像》(Two Caravans)都是如此。

在文字日益边缘化,娱乐化的时代里,她的书写仍然坚定地刺入复杂而纠结的底层社会,触及令人难堪的现实。出乎一般文学批评家预料的是,柳薇卡继承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移民文学在21世纪的英美都大卖了。动情感人的《追风筝的人》与《灿烂千阳》畅销后,不少人含讽带刺,说那是欧美人的“忆苦思甜”——流着泪看阿富汗的苦难,并暗自得意自己的文化优越。柳薇卡的书,同样让富裕的西方人得意,可得意中还含着一丝不安,因为书中的移民就日日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晃荡。

58

在接受BBC采访时,柳薇卡说她自从有记忆时就开始写作了,不停地写。她的《英国民工小像》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写好了初稿,然后,一直躺在她的抽屉里。不过,这位在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媒体研究系当了一辈子讲师的女人并不急于发表自己的小说。她要寻找,探索出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直到58岁,在自己过去的学生,现在的文学代理人Bill Hamilton的鼓励下,她才终于下定决心出版。

比起年纪轻轻,急于成名的年轻人来说,她有足够的阅历,也有足够的耐心,在找到自己的风格之后,坚持自我。要说动企鹅的编辑顺从她的意见,拿“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这么专业的名字当小说题目,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还真难有这样的魄力和信心。“拖拉机”为她赚回了足够的版税,使她生平第一次过上富裕的生活,柳薇卡也从讲师的位置上卸任。看着同龄人纷纷退休,为退休后如何消磨时间焦躁不安时,她则迎来了生命中苦苦酝酿的第二个高潮。

幽默

“刻薄和自恋的女作家俯拾皆是,但幽默的女作家并不好找。”
----《中华读书报》康慨2005-06-20

当柳薇卡从英国Hay文学节主席彼得·弗洛伦斯(Peter Florence)手中接过一大杯香槟,外加一座小猪奖杯,对着摄影记者微笑时,她就创造了一项纪录,成为历史上首位获得喜剧文学奖伍德豪斯(Wodehouse)奖的女性得主。文学节主席彼得·弗洛伦斯先生称赞它是一部“喜剧杰作”,充满了“迷人的幽默和怜悯,以及真正的阅读之乐”。几个月后,又捧得了 Waverton好读奖( Waverton Good Read Award),以及2005年的Saga Award for Wit;小说翻译成29国文字,包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荷兰,俄罗斯,挪威,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瑞典,芬兰,葡萄牙等国。

有过难民兼移民身份,在大学里一辈子也只干到讲师退休的女人,她的文字,你会发现总有一片深沉的底色在。幽默而并非搞笑,欢闹戏谑却并不无厘头。同样是小人物,却不是星爷充满市侩气息的胡搅蛮缠,而更接近卓别林在《摩登时代》等默片中的精彩表现——认真努力,却无法抵抗强大的外在压力,笨手笨脚,成为他人眼中戏谑的笑料,有点苦中作乐,可也没有到含泪微笑的地步。

柳薇卡的这个特色在她的第二部小说《英国民工小像》里益发明显。她勾勒出英国社会最遭人轻蔑的外来群体黑暗的生活,却没有把他们简化成可怜虫,保持着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写他们悲喜交织的欢闹生活,以至于有的读者在亚马逊上留言,说看了柳薇卡的小说后,看到超市里光鲜的水果,心里有种异样的说不出的感受。

小说出版后,《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Time Out》伦敦版等英国主流媒体都刊登了长篇评论,话题从小说艺术性又转到移民,季节工等敏感话题,许多读者积极参与讨论,有指责质疑的,也有摆事实讲道理论证的。无疑,柳薇卡的《英国民工小像》涉及到社会性更广泛,也更严肃,对于她深沉幽默的风格也是一次挑战。去年,小说入选了为纪念《1984》的作家乔治˙奥威尔而设立的奥威尔奖的决选。美国和加拿大版则改名《草莓地》Strawberry Fields.

主要作品

相关资料

视频资料

版权代理
权利人:
  • A M Heath
中文简体代理:
  • 安德鲁北京:Jackie    
    T:+8-10-82504106 
    E:Jhuang@nurnberg.com.cn  

中文繁体代理:
  • 安德鲁台北:Whitney 
    T:+886-20-25798251 
    E:WHsu@nurnberg.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