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詹姆斯•鲍德温
  • James Baldwin
作者介绍
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1924—1987),美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纽约哈莱姆区,童年坎坷,生父有毒瘾问题,后母亲嫁给牧师大卫·鲍德温,又生育8个孩子。

1938年,受其严苛的继父的影响,14岁的鲍德温成为了哈莱姆地区的一名牧师。17岁时,鲍德温决定脱离教会。19岁生日那天,其继父去世,当天哈莱姆地区也发生了暴动。1948年,对美国的种族现实极度失望的鲍德温选择移居法国。1953年,鲍德温出版了带有很强的自传色彩的处女作《向苍天呼吁》。此后的三十年里,他陆续出版了《土生子札记》《乔万尼的房间》《另一个国度》《下一次将是烈火》《告诉我火车开走了多久》《如果比尔街会说话》等著名作品。1957年,鲍德温回到美国,投入当时如火如荼的黑人解放运动。1987年12月1日,鲍德温因肺癌在法国去世。他一生著有六部长篇小说、四部剧本、十几部散文集、一本童书和一卷诗集。

2016年,哈乌·佩克执导的、以鲍德温为主人公的纪录片《我不是你的黑鬼》获得奥斯卡奖提名。《诺顿美国黑人文学选集》如是评价鲍德温——“以优美的艺术性,通过将自己个人经历中最隐秘的部分和国家及世界命运中最广泛的问题结合起来,刺透了美国种族意识中的历史性障碍。”

一百年后的故事:

2024年8月2日,詹姆斯·鲍德温诞辰一百周年。作家的最后一部作品发表于近40年前,也就是1985年。虽然詹姆斯1987年12月1日去世,享年63岁,但他作品的紧迫感、重要性从未有过一丝一毫减弱。他在写作中表现出极高水准的道德远见,读来肃然起敬之余,又感到莫大慰藉。

鲍德温从未上过大学,但据作家本人统计,纽约公共图书馆里每一本书他都读过。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他从未获得过任何重要的文学奖项。他写作风格优雅,文体涉猎广泛,散文、小说、短篇、歌曲、儿童文学、戏剧、诗歌,还有一部声名狼藉的电影剧本——之所以如此评价,是因为他曾受邀为马尔科姆·X一部传记片撰写剧本,虽然很不情愿,但他还是完成了这项工作。好莱坞把这部剧本拍成纪录片,但从未发行过,鲍德温只好自己动手,出版了《我迷失的一天》。

论文采,鲜少有人能望鲍德温项背。他极擅长妙笔生花,一次又一次地强调他整个创作生涯的中心:同情、诚实,以及对“成长”的坚持。即使在20世纪40年代离开美国前往法国,希望逃避无处不在的“反非裔”运动后,他仍然是美国种族和文化的忠实观察者。他的著作中,我们既能找到严谨的学术精神,也能体会到强烈的精神力量,那种用文字捕捉宏大事物的强烈战斗精神。这战斗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的长句上(有一句包含了整整321个单词)。除了简洁,他没有牺牲任何东西——风格、内涵、清晰、美感、智慧。

鲍德温的所有文章——无论尖锐、批判或愤怒——都充满了爱。他深刻意识到“爱”是人类解放的关键,也是他致力于说服我们所有人接受的艰巨任务。纪录片《在巴黎邂逅詹姆斯·鲍德温》中,他说:“爱从来都不是一场属于大众的运动,没有人真正想要获得自由。这个世界靠极少数人的爱和激情维系在一起——真正地维系在一起。”

是的,对人类抱有深厚感情的同时,鲍德温也永久背负着对族群的绝望。这是一种特殊的绝望,一种当人决定成为见证人、预言家时,会感到的压倒性绝望。鲍德温无疑就是这样的人,不是因为他预言未来,而是因为他懂得观察——作为对人类行为极为敏感的敏锐观察者,他能把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联系起来。正如他在1972年回忆录《街头无名》中所说的那样:

“每个人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奇迹。人们有多努力接受这个奇迹,就有多努力保护自己免受奇迹坍塌为灾难后的侵害。”

今天,T恤衫上可以看到鲍德温的文字,壁画上可以看到他的肖像,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他的引言。哪怕是从背景和语境中单独摘露出来,这些话语依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们与鲍德温永远联系在一起。

——小罗伯特·琼斯,写于2024年2月,原文地址:https://www.nytimes.com/article/james-baldwin-best-books.html
主要作品
相关资料
视频资料
权利人
Ayesha
中文简体代理
安德鲁北京:Jackie    
T:+8-10-82504106 
E:Jhuang@nurnberg.com.cn
中文繁体代理
安德鲁台北:Whitney 
T:+886-20-25798251 
E:WHsu@nurnberg.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