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偷听者》
  • THE EAVESFROPPER
  • 图书类型:大众文学      浏览次数:413
  • 作者:Maria Ernestam
  • 瑞典书名:Tjuvlyssnaren
    出 版 社:LB förlag
    代理公司:Enberg/ANA/Conor
    页    数:约134页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电子稿
  • 联系人:Rights
内容简介
我不是个听墙角的人,我并不想知道别人在忙什么。

从没掺和进去的事情,也就没必要摆脱,这不难理解。

卡尔·古纳尔·哈马克维斯特(Karl-Gunnar Hammarkvist)现年 64 岁,是一名会计师,单身。要不是他被迫离开住了一辈子的公寓,他可能会一直单身下去。由于公寓要更换管道,他只好在临时找的公寓里住上几周。临时公寓的邻居是一位心理学家、行为治疗师和解梦师,会在家里为别人做心理治疗。在这里,他尽量让自己住得舒服,并把这件事当成是日常生活中相当愉快的一次休息。直到一天晚上,他偶然听到墙另一边传来的对话。 

他所听到的一切撕下了他几十年来的伪装。他深深痴迷于那个来做心理治疗的女人,千方百计地寻找她的踪迹。在寻找未知的过程中,卡尔·古纳尔被迫重新考虑他的一切——他的工作、与他人的关系,还有道德。最重要的是,他必须面对自己压抑已久的东西。可怕的错误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让爱情从他的生命中永远地消失了。

但是,最糟糕的事情是否也能和解? 能否重新来过?

《偷听者》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生的故事。环境改变了人生,而人却束手无策,直到特别的一天到来。

【作者寄语】

“我一直沉迷于善与恶、生与死的斗争。我相信文明的外表很脆弱,强烈的情感贯穿了每个人,它很难吸引到外表的东西。我意识到这世界的痛苦,但是我希望自己永远不会忘记它的快乐和幸福,无论是我的作品抑或是我自己的真实生活。”

【多写两句】

我不愿偷听,却被迫听见命运的回声。

64岁的卡尔是北欧冷雾中一粒凝固的尘埃——日复一日核对运输公司的账目,在爵士乐唱片划痕般的孤独里咀嚼晚餐,守着父母遗留的公寓,像守着一座埋葬往事的活人墓。直到一纸装修通知将他抛入陌生公寓的薄墙之后,邻家门牌上“梦境解析师埃尔维拉”的字样,成为撬动他冰封人生的第一道裂缝。

当午夜的治疗对话穿透墙壁,女人颤抖着吐出“枪声”“碎玻璃”与“战争”时,卡尔发现自己成了命运的偷渡客。红发女子玛丽安娜脸上的灼痕,咖啡馆里关于“精灵”的诡谲对话,警察斯图雷手中泛黄的火场报告,层层剥开尘封四十年的秘密:少年时被挚爱与挚友双重背叛的伤口,父母葬身火海的罪疚,以及那个暴雨般倾泻愤怒的夜晚,他亲手掷向旧情敌庄园的烟头……

以冷冽如极光的笔触,编织出一张记忆与现实的蛛网。当卡尔-古纳循着玛丽安娜的幽灵追溯往事,读者将目睹一场精妙的叙事倒叙:老年会计佝偻的背影与少年情事的炽烈光影交织,公寓薄墙的物理隔阂与人性深渊的心理屏障共振。作者让罪疚化作会呼吸的实体——它潜伏在运输公司老板被砸碎的鼻梁骨里,凝结在警察审讯室漂浮的咖啡热气中,最终在旧情人艾伦布满皱纹的眼角凝结成琥珀。

这部糅合北欧犯罪小说冷硬质地与存在主义文学哲思的作品,宛如伯格曼镜头下的《罪与罚》。当主角在墓地重复“宽恕”“和解”的咒语时,我们突然惊觉:所谓偷听他人隐私的悬疑外衣下,包裹着更锋利的诘问——当一个人毕生致力于避免“卷入”,是否反而成了自我命运最暴烈的纵火犯?

推荐给所有在喧嚣时代与孤独共舞的读者。当卡尔最终将父亲遗留的自行车抛入海中,我们听见的不仅是金属沉没的闷响,更是一个灵魂冲破冰层的碎裂声。正如书末埃尔维拉的邀约所暗示:或许救赎不在真相尽头,而在学会让记忆与未来共同呼吸的瞬间。
相关资料
版权状态
版权已授:瑞典
获奖信息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