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死、生存、伦理 :从列维纳斯观点谈超越与人性的超越》
  • Si、Sheng Cun、Lun Li
  • 图书类型:人文历史\学术      浏览次数:1051
  • 作者:Label
  • 社: 联经出版社

    代理公司:ANA

    出版日期:2017.09.28

        数:216页(平装\单色印刷)

    审读资料:样书\部份样章

  • 联系人:Rights
内容简介

以列维纳斯的思想为骨干,并以关注生命的尼采精神为底蕴,
从批判西方形上学所含蕴的死亡氛围开始,提问带着肉身超越的可能性。


在苏格拉底牺牲自己的身体,成就理性为哲学主体之后,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完成于感受及身体的缺如中。从此向度而言,如果要使人类的眼光从背反生命的超越高度,转向自身的生命与现世的生存;那么,借着重新诠释超越意涵而深入西方形上学否定生命的根源,将生存从存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将是戮力于以人性与生命为基础开展哲学思维的人,所无法回避的工作。

杨婉仪专著《死:生存‧伦理:从列维纳斯观点谈超越与人性的超越》,秉持着对人性与生命的关怀,所涉及的不只是对于西方传统哲学之超越的简单否定,而是在重塑超越意涵的诠释中,开展以「人性的超越」为名的伦理行动。本书的发展主轴,环绕对于西方哲学思想与宗教发展具有关键影响的「超越」这一概念。从对于死亡(mort)、死 mourir)与生存(exister)的区分着手,除了划开足以毁灭生命的死与在思想中的死亡之外,更尝试说明思想中的死亡与生存的关系,藉以凸显内在于人类思想中的否定性,如何成为构建西方形上学传统的重要因素。透过对于上述三者的厘清,阐释超越这一概念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在呈显肯定超越的西方思想传统忽略生存与人性的事实中,以「人性的超越」(transcendance humaine)为名,为否定生命的西方形上学注入生气,重新赋予超越性以新意。

相关资料

目录:

前言

问题意识
研究方法
章节概要
向列维纳斯致敬

内在之旅
1.
「我」(Je)的逊位
2.
从传统形上学到列维纳斯式的伦理
3.
伦理的时间性──未来与瞬间
4.
从超越到人性的超越

第一章 焦虑与激动:从共时性到历时性
1.
焦虑与「我的」死亡
1.1
对于《存在与时间》中的死亡与死的差异之划分
1.2
共时性的意涵
1.3
认识论或存有论──从此在与死亡的关系谈起
1.4
伦理或存有论
2.
死与他人之死
2.1
倒转的诠释
2.2
对于苏格拉底之死的另一种诠释
2.3
亡故和死──海德格式的区分
3.
历时性──不可能被主体吸纳的相异性(altérité
3.1
耐心──对以相异性为特征的他人之尊重
3.2
关于同一性的分析
4.
人之本性与真实
4.1
真理与真实
4.2
人之本性

第二章 生存与溯源(transdescendance
1.
懒惰
1.1
被懒惰所诠释的生存悲剧
1.2
真理(vérité)与人
1.3
生存与伦理
2.
溯源(transdescendance
2.1
感觉与内在性
2.2
感觉与身体性
2.3
以感觉形态显现的虚无──恐惧(horreur
2.4
虚无之体验(experience vecue
2.4.1
沉浸在身体性中的异域感
2.4.2
感性(aisthesis)与异国情调(exotisme
2.4.3
物质性与异国情调
2.4.3.1
刺激感官的色彩:印象派
2.4.3.2
赤裸的线条:抽象绘画

第三章 在「生存的基础」(la base de l’exister)上寻回生命力(la force de la vie1. 对于「我的死亡」(ma mort)的领会
1.1
对于海德格式的Angst的分析
1.2
海德格环绕Angst所开展的存有论与传统存有论之关系──从〈斐多〉中的苏格拉底之死谈起
2.
〈斐多〉中共在的旋律──苏格拉底的理性与他人的眼泪
2.1
从他人的观点进入〈斐多〉
2.2
苏格拉底对于「生命」所持的观点
2.3
柏拉图之病
3.
〈斐多〉中的情感、生命与死
3.1
表象死亡与直面他人之死
3.2
理性与生命力之冲突
3.3
生命力与身体:恶之显现

第四章 感觉与恶
1.
主体意涵的转变──从笛卡儿的思想到康德的理性
2.
除了人性,在〈斐多〉中还可发现什么?
3.
理性与情感的矛盾──人
4.
感觉的双重意义
5.
为何康德得以避开哲学的戈尔狄厄斯之结?
6.
理性、感觉与身体
7.
自身作为戈尔狄厄斯之结而存在的英雄──人

第五章 伦理与超越
1.
溯源之后──超越性与内在性的关系
1.1
亚伯拉罕之爱
1.2
亚伯拉罕与责任(devoir
1.3
内在性(immanence)与超越性(transcendance)的关系──以亚伯拉罕为例
1.4
作为理性本原(arché)的身体性
2.
存在模态与以耐心开展自身的时间性存在──人
2.1
海德格的「存有论差异」(différence ontologique
2.2
海德格对于存在(être)与存在者(étant)划分之缺漏
2.3
有待反驳的言说
2.4
小结
3.
以人之本性为基础的超越
3.1
德希达的形上观点──从德希达诠释列维纳斯思想中的「脸」的意涵谈起
3.2
再谈「他人的脸」(visage d’autrui
4.
伦理的相遇:人之本性以及人性展现的时刻
4.1
激动与他人之死
4.2
痛苦(souffrance)──被理性与情感的互斥张力所撑开的拓朴空间
4.3
小结

结论
1.
思想的伦理向度
2.
人性、伦理与人性的超越
3.
善与幸福

引用书目

版权状态
获奖信息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