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斧头》
  • THE AX
  • 图书类型:侦探推理小说      浏览次数:56
  • 作者:Donald Edwin Westlake
  • 出 版 社:Mysterious Press
    代理公司:ANA London/ANA/Jackie
    页    数:352页
    出版时间:1998年5月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电子稿
  • 联系人:Rights
内容简介
《斧头》的故事由伯克·迪沃尔叙述。伯克与玛乔丽结婚多年,膝下有两个即将成年的孩子——已离家读大学的贝琪和留守在家的比利。伯克曾在造纸厂工作二十余载,大部分时间担任产品经理,直到1995年收到解雇通知,成为公司大规模重组计划的牺牲品。尽管过渡期相当缓慢——继续在职五个月、获得可观遣散费、甚至暂时保留医疗保险——但近一年求职下来,他仍未按照自己的希望的那样,重返职场。

伯克清醒地认识到:大环境不利,主动权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缺乏谈判筹码。

“我精通造纸,只需经过最低限度的专业培训就能胜任业内任何管理岗位。但像我这样的人太多了,企业丝毫不愿投入培训成本。他们不必雇用资质尚可的人选再加以培养,而是总能找到受过其他雇主培训过,愿意降薪减福利跳槽的即插即用型人才。”

伯克一家尚能勉强度日——玛乔丽正打两份零工补贴家用。但失业焦虑不断啃噬着伯克的内心,他决定主动出击。不是遵循所谓专家建议(他们甚至提议让他去学空调维修),也不是被动投递简历(他屡屡碰壁,零星获得的面试机会总以失败告终)。走投无路的伯克制定了一个疯狂计划:他盯上了附近工厂的某个职位,现任在职者根本不是对手——他将亲手为这个职位腾出空缺,并确保自己成为最佳继任者。先清除竞争对手(其他求职中的经理人),再除掉现任者。当企业招聘新职时,他必将成为不二人选。至少理论上是这样。

这个计划看似荒诞,但伯克几乎考虑了所有细节。《斧头》记录的正是这场克制而残忍的杀戮狂欢——一切只为了重掌人生轨迹。他并非没有疑虑(“我究竟干了什么?走上了怎样的道路?”),但确实看不到其他出路。被逼入绝境的他,认定这是唯一生路。

情节离奇,韦斯特莱克的小说却令人震撼。伯克这类角色很难刻画,但他冰冷的理性(一种强迫性的麻木,以免被自己的暴行吞噬)极具说服力。尤其当他面对那些与自己遭遇相似的竞争者时,挣扎显得尤为真实——他从每个人身上都清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自我辩护虽牵强,却是伯克必需的内心说服,毕竟他别无选择。他告诉自己这是自卫——必须杀人:

“真正的自卫,是为保护家庭、人生、房贷、未来、我自己、我的人生。这就是自卫。”

这条界限很模糊,但伯克并未沦为纯粹的精神变态。韦斯特莱克的成就在于让这场扭曲的征途显得合情合理。作为一个被逼到绝境、宁愿堕入深渊的角色,伯克令人信服——他权衡灵魂代价,认定这是必须支付的赎金。

《斧头》是部惊心动魄的惊悚小说:伯克的计划巧妙却漏洞百出(比如使用同一把枪会使弹道检测轻易锁定这名针对性极强的连环杀手)。他不得不冒险行事,与警方周旋。韦斯特莱克精彩地营造了“能否逃脱”的紧张感,但本书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当股东价值被置于社区利益之上时,必然造成社会结构的破坏(伯克与受害者皆属中产管理层阶级的设定无疑强化了这种批判力度)。

失业对家庭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伯克未曾意识到,自己的失业阴影已使妻子在外寻求慰藉,最终被迫接受婚姻咨询。儿子比利也惹上官司,但此时伯克的转变(更注重守护家庭而非恪守道德)至少保全了儿子的未来。杀戮的教训没有让他变成更好的人,却让他更适应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

《斧头》是部冷酷黑暗却精雕细琢的小说。韦斯特莱克展现了大师级功力:精湛的文笔、缜密的情节、深刻的人物塑造,使作品远超普通连环杀手题材。伯克·迪沃尔只是被现代资本主义吞噬的众多灵魂之一,但他选择了唯一能想到的反抗方式。他确立了优先级,甘愿支付灵魂代价。韦斯特莱克能如此令人信服地展现这条堕落之路,正是对现代美国最恐怖的控诉。

——M.A.奥索弗(M.A.Orthofer),2017年2月6日,原文出处:The Ax - Donald E. Westlake
相关资料
版权状态
获奖信息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