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译难忘:遇见美好的老译本》
  • Yi Nan Wang
  • 图书类型:文学小说\轻小说      浏览次数:741
  • 作者:Lai Ci Yun
  • 社: 联经出版

    代理公司:ANA

    出版日期:2019.06.20

        数:320页(平装\全彩印刷)

    审读资料:样书\部份样章

  • 联系人:Rights
内容简介

金鼎奖得主‧翻译侦探赖慈芸严选 五四百年回顾17部美好的老译本
不同文体与风格的译本,解放你对翻译的想象!
从林纾、梁启超、伍光建、徐志摩等名家的翻译作品中,看见一部中文变化简史。


你对翻译的想象是什么?
忠实呈现还是二次创作?

一般读者对翻译的想象,往往先要求忠实原文,其次要求通顺可读,却很少提到翻译本身的艺术性。画家林风眠曾说:「如果画鸟只像鸟,那又何必画呢?」跟波赫士谈翻译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翻译只求和原文一模一样,那又何必译呢?」

然而五四运动倡导中文改革,当时的进步青年对于波赫士推崇的这类归化路线译文往往抱持负面态度。他们崇尚异化译文,对忠实的要求胜过对文采的要求。这是多么可惜的事!中文的音乐、节奏、简约之美,就往往被「忠实」给牺牲了。

林纾在五四运动前夕,曾预言废文言的后果,就是连白话都写不好:「非读破万卷,不能为古文,亦并不能为白话。」2019年就是五四百年,林纾的预言,其实也已成事实:今天白话的冗赘、翻译腔、逻辑不清诸病,不正是不读文言的弊病吗?

其实清末民初用文言翻译西方文学,留下了不少精品。而1920年代也堪称白话翻译的黄金时期,正因为1920年代的译者大都受过严格的古文教育,包括胡适在内,证实了林纾「白话从古文出」的看法。只是这些翻译,以往有政治不正确的问题:他们往往被划为反动、守旧、不思进步的阵营,在「忠实原文」的大旗下显得不合时宜,因此在翻译史上也不怎么受到重视。

赖慈芸特别选了一些现在比较少见或比较少人谈论的版本,展现翻译的各种风貌。也让大家看看,拿掉「忠实」这个紧箍咒以后,翻译可以多么有趣!

相关资料

目录:

导读:画鸟只像鸟,那又何必画呢?
断尽支那荡子肠:林纾、王寿昌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一八九九)
豪气万千的豪杰译:梁启超《十五小豪杰》(一九○二)
西洋聊斋:奚若《天方夜谈》(一九○三)
文言的格林童话:《新庵谐译》(一九○三)和《时谐》(一九○九)
雨果戏曲:东亚病夫《银瓶怨》(一九一四)
干净利落的译笔:陈汝衡的《坦白少年》(一九二三)
借译传情的才子:徐志摩《涡堤孩》(一九二三)
冠冕堂皇的皇室丑闻:邵挺《天仇记》(一九二四)
被遗忘的简爱:伍光建的《孤女飘零记》(一九二七)
既非少年,也不只烦恼:黄鲁不《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九二八)
用韵文说书的荷马:傅东华的《奥德赛》(一九二九)
战火下的翻译:闽逸的《十日清谈》(一九四一)
郁达夫残稿疑案:泛思的《瞬息京华》(一九四六)
活灵活现一块肉:林汉达《戴维‧考柏飞》(一九五一)
将军译者:童锡梁《战争与和平》(一九五七)
牛刀小试:英千里《苦海孤雏》(一九五八)

版权状态
获奖信息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