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口口相传的爆款作品《巴黎服务生》之后,作者再度带来一部真实而私密的传记故事,聚焦1960年代巴黎的半世风情——那时上流社会与底层生活交织共生。那是个法国新浪潮电影席卷全球的年代,是光鲜亮丽、跑车赌场与夜店交织的时代——而站在风暴中心的,正是被誉为“世界第一美男”的谜样影星阿兰·德龙。
德龙身负阴暗过往,嗜好与不良之徒为伍、纵情享乐,始终游走于刀锋边缘。当巴黎郊外出现一具尸体,死者竟是德隆的挚友、保镖兼合伙人斯特凡·马尔科维奇(Stevan Marković)时,质疑声开始蔓延。德隆凭借饰演风流倜傥却暗藏杀机的主角汤姆·瑞普利一举成名的事实,自然引发联想。艺术模仿生活,还是生活模仿艺术?德龙究竟卷入了什么漩涡?而斯特凡·马尔科维奇又是谁?
在这部技艺精湛且极具可读性的纪实文学作品中,作者凭借其详尽深入的调研,将读者编织进事件展开时的亲密拼图,让我们沉浸于1960年代的巴黎。当我们遇见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女演员、导演、小混混、检察官、高级黑帮、追星的警察、身陷丑闻的政治家——便得以从内部见证这场后来被称为“马尔科维奇事件”的风暴。随着事态失控蔓延,它不仅将阿兰·德龙拖入深渊,更将他身边所有人卷入漩涡。
对于帕特里克·拉登·基夫(Patrick Radden Keefe)、大卫·格兰(David Grann)和菲利普·桑兹(Philippe Sands)的书迷而言,《1968年的巴黎谋杀案》(Murder In Paris '68)或许是今年最值得一读的纪实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