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点:
·修正了纳粹德国历史学家的标准假设,即针对犹太人的身体暴力在 1938 年 11 月的水晶之夜事件达到了第一个高潮,然后升级为大屠杀的大规杀戮。
·本书借鉴了大量新发现的档案资料和文献证据,记录了1933年上半年德国针对犹太人的反犹太暴力、犯罪和虐待事件。
·对特定类型的暴力、犯罪、掠夺游行和其他侵权行为进行分类和编目。
·研究了教会、行政、司法和保守党精英之间的讨论,争论和辩论,分析了他们保持沉默的决定,为后来的水晶之夜事件和大屠杀的暴行奠定基础。
随着纳粹在1933年接管政权,反犹暴力事件开始激增。
虽然之前的历史研究认为这种暴力事件发生在很久以后,但赫尔曼·贝克(Hermann Beck)反驳了这一观点,他从二十份德国档案中获取资料,并将关注重点放在这种早期暴力事件,以及德国机构和领导他们的精英的反应上。
在《大屠杀前》一书中,我们研究了这一时期所经历的反犹太主义暴力——从抵制、暴力袭击、抢劫、勒索、绑架和羞辱性的“掠夺游行”,到严重的身体伤害和谋杀——这些暴力迄今尚未得到充分认识。贝克接着分析了那些仍然有能力抗议纳粹袭击和立法措施的机构的反应——新教教会、天主教会、官僚机构和希特勒的保守联盟伙伴德国民主革命联盟——以及领导这些机构的精英们的心态,以确定他们对公然的反犹太主义滥用行为的各种反应。1933 年 3 月和 4 月,反对暴力袭击、4 月抵制和纳粹立法措施的个人抗议活动已经很危险了,但德国国家和社会的老牌机构仍然能够表达他们的担忧并提出反对意见。这样一来,他们可能会停止或至少推迟最终导致1938年大屠杀(水晶之夜事件)的发生和大屠杀的激进化。
全书目录:
前言
引言:寻找档案证据
第一部分:对外国犹太人的暴力
1:1933年冬季和春季对“东方犹太人”的暴力
2:“东方犹太人”作为预定目标——边缘化的历史
3:对美国和西欧犹太人的攻击,包括对其他犹太人的攻击
第二部分:对德国犹太人的暴力
4:暴力攻击
5:颈手架游行和背信弃义法令
6:谋杀
7:抵制
8:法律和经济歧视
第三部分:对反犹太主义暴力的反应
9:新教教会与“犹太人问题”
10:新教教会领袖与“犹太人问题”
11:行动和沉默之间的新教教会
12:天主教会的反应
13:德国官僚机构的反应
14:希特勒的保守派联盟伙伴的反应
后记:这是如何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