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得益于二战时期犹太儿童转移计划而幸存的孩子们相继离去。由于亲历过这场救援行动的在世者越来越少,它逐渐转变为一种文化记忆。21世纪初以来,许多基于儿童转移计划的小说作品付梓后广受欢迎,均体现着这种趋势。记忆的变化让人开始思考,在文学作品中,这些难民儿童的经历是如何被记住、再现和重设的?随之而来的疑问是,儿童转移计划传递给下一代人的理解又是什么样的?
本书综合考虑了体裁,叙事学和移情因素,选取英语、德语和荷兰语中三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来进行探索与解读,分别为幸存者回忆录、自传体小说以及近年非亲历者所著小说。书中揭示了这三种体裁分别具有的惯例、张力以及读者期待,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作者对文本的构建,进而影响再现的本质。本书的研究主题触及到当前关于大屠杀和儿童转移计划讨论的核心之辩,如表现的限制性,创伤的“不可言说”,以及伦理和美学问题。
全书目录:
致谢
序言 儿童救助计划与文学体裁
第一章 儿童救助计划的历史与记忆
第二章 回忆录: 表达自我和疗愈创伤
第三章 自传小说: 重设难民经历
第四章 小说: 协调历史、美学和读者
结论 文学体裁——阅读经历的方式
参考书目
索引
系列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