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独具的「深历史」
摆脱传统沈溺于美感论述的艺术研究,开展新视界
全书收录超过两百幅图片,
从建筑设计图、绘画、古书,到雕塑和日常器物,
透过这些图像,建构出近代中西文明的交流互动,
翻转西方文明中心论,重现「东力西渐」的年代。
一本很棒的书!一本必备的书!这是一本关于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欧洲的相遇。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这个议题仍是全球面对的巨大挑战之一。——雷德侯 (Lothar Ledderose) |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教授
本书以艺术为起点,探讨东西文化交流之发展脉络,行文中同时以图像、文物与文献为切入点,提供过去学者研究交流史之不同视角,更展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内涵。
全书论述的中心议题「两地文化交流之意义」,是以欧洲角度观察中国图像视觉文化,也以中国角度观察欧洲图像视觉文化,探讨欧亚相对互动的关系与影响。
专文推荐
柏磊德(Horst Bredekamp)|柏林洪堡大学艺术史教授
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教授
各界推荐
汉斯.汤姆森(Hans Bjarne Thomsen)|苏黎世大学艺术学院东亚艺术史系教授
法兰兹.安格(Franz Engel)|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文艺复兴时期古代艺术与建筑调查计划」研究助理
曲喜乐(Johannes Küchler)|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中国科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白适铭|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兼系主任
何兆华|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院教授兼院长
吴密察|国立故宫博物院院长
林玟伶|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郭怡汝|金门历史民俗博物馆馆长、「不务正业的博物馆吧」版主
廖新田|2021年艺术文化广播金钟奖得主
赖瑞蓥|前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史研究所教授
谢哲青|艺术史讲师、作家、知名节目主持人
精彩推荐
在《新视界》这本匠心独运之作中,张省卿教授以深厚学养旁征博引,阐述中国文化从不同层面滋养西方文明,聚焦在十七、十八世纪从中国到欧洲,以耶稣会士为中心展开的知识与物质文化交流。张教授论述中国文化各个面向,从植物学、出版物、园林设计、都市规划,到哲学与宗教,在西方引起多元丰富的回响。这些回响不仅遍布于西方各种知识领域,也深切影响思想家与统治者们看待世界、阐述宗教思想,以及建造环境的方式,诸如在园林设计或都市规划,皆可见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张教授以宏观视野研究早期全球化下的中西文明知识交流,富有深刻洞见,相当值得赞叹。——汉斯.汤姆森(Hans Bjarne Thomsen) |苏黎世大学艺术学院东亚艺术史系教授
哲学家莱布尼兹不仅是本书一大焦点,其单子论的多元视角论述方式,也被张教授化为己用。本书不断翻转视角,从世界整体到零散细节,再从细节回到整体,为中国与世界之间一段复杂的交流史,开启前所未见的新视界。——法兰兹.安格(Franz Engel)|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文艺复兴时期古代艺术与建筑调查计划」研究助理
全球史议题正夯,不再仅限于政治、经济和社会面向;艺术形式及其理念传递时,时代背景及交流认知条件,更是日益受到关注。《新视界:全球化下东西艺术交流史》便是这个研究的典范。本书向读者呈现张省卿教授数十年来对早期欧洲与中国文化交流的研究成果,内容横跨都市规划、园林设计、政治理论与哲学思想,以精彩图像及多语言的中西方史料为基础,展现中国对欧洲的各种影响。在茫茫文献大海中,作者以七大精选主题,提供了读者明确的方向。——曲喜乐(Johannes Küchler)|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中国科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早自亚历三大大帝东征或张骞通西域伊始,东西方世界在军事、经济或政治等目的下产生接触,文化交流更不绝于途。丝绸之路成为贯穿欧亚非大陆之传驿门径,汉唐辽宋、金元明清之际胡风寖透,催化出多元纷呈的视觉美学与物质文化。过去治交流史者多留意外来影响,欠缺「由东殂西」的反向检视,本书为张省卿教授近年力作,逆势扭转上述阙失,汇集多篇有关古中国城市规划、庭园造景、花果动植及龙虎图腾、易经卦像等西向影响之研究篇章,议题牵涉广泛,内容趣味横生。该书体制繁浩、收集史料图像极其珍贵,兼具艺术史宏观学理视野及考据学详实论证功夫,系统性分析「中国热」在十七、八世纪欧洲造成的跨文化效应及对统治阶级美感品味、世界观的整体影响,诚为近年该领域著作中成果最丰硕、最值得精览详读的一本经典之作。——白适铭|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兼系主任
这是一本对东西方艺术交流暨宏观又精微的巨着。从交流的角度切入,让我们从皇宫、园林、植物、动物等图像背后盘根错节的互动关系,理解这些看似乌托邦或奇幻的图像,如何一方面彰显东西方文化所隐含的认识论与知识论的差异,但却又在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推动之下,成就艺术史上绚烂的篇章。 ——何兆华|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院教授兼院长
张省卿教授的《新视界》一书奠基在扎实的研究基础,是图像学、视觉艺术史与文献分析搭配的研究方法,提供我们认识东西艺术交流史的新观点,并洞察欧亚相对互动的关系与影响,阅读上充满新意又深具启发。——林玟伶|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本书扎实探讨西方近代的许多变化与革新都借镜中国,透过比较东西方艺术作品及史料,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花果植物、东西龙虎图及易经符号等面向作为焦点,让中国与欧洲的互动、交流和影响史在本书进行时空对话。作者藉由着墨这些地区之间如何产生连结,促进我们对全球过往东西文化交流的发展有进一步认识与理解,细节丰富,亦有足够文献支持其论点,是部慧眼独具的「深历史」。——郭怡汝|金门历史民俗博物馆馆长、「不务正业的博物馆吧」版主
日常生活中,「什么东西」是颇为复杂的语意表达,惊讶、不满、疑惑的急切态度都包含在里面。这本书也是在呈现艺术是「什么东西」——在不同文化激荡下,给予艺术另一种定义、另一层视野,甚至是另一番挑战,值得一读。——廖新田|2021年艺术文化广播金钟奖得主
本书作者透过文献和史料的解读,就建筑、造园、传统图像和《易经》等方面,分析中国文化如何藉由西方学者和传教士的转译诠释,与西洋文化相会合,促使欧洲的政治、宗教、艺术、哲学和科学发生重大的变革;她提醒人,多元包容与谦冲为怀对文化发展非常重要,也提供有志东西文化交流研究者珍贵的资料。——赖瑞蓥|前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史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