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全面梳理近代东亚世界补养文化的历史专书
当华人传统药食遇上西方医学,
一段从不知其所以然到知其所以然的全方位蜕变过程。
品尝历史中食物的滋味,探究补养文化的冲击与再生
本书的焦点在于探讨「补养」的历史。台湾街头巷尾的饮食文化中,充满着各种「补养」的菜色,
从早期的狗肉锅、炖鳖汤、蛇汤、十全排骨,到一九八○年代,逐渐普及全台的羊肉炉、姜母鸭;
还有青草茶、苦茶等,相信读者对这些滋味都不陌生。由于传统文化中药食如一、药食同源的发展,
这些食物通常加了不少具补养功效的中草药材于其中,而赋予一道菜色、一碗热汤、
一杯茶饮等具有防治某些疾病的功效,这样的文化现象与背后的历史因素值得探索。
此外,生活中诸如维他命、鸡精、蚬精、提神饮料等具有补养、补精神、提升体力的饮品,
即便已被「科学」二字重新包装,但还是伴随着传统补养功效的话语,而成为现代的新补品,
可见补养文化影响之广泛,历久不衰。
食补有没有真实效用,需要专业医师来解答,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了解所谓被社会文化
所认同之「疗效」或某些「效果」,是如何透过各种历史因素而被建构出来。
二十世纪初期以来东亚各地的科学观和中西医汇通概念,
又如何赋予这些具有补养意义的食物,一些全新的健康概念,并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阅读本书,
可让读者在吃下这些食物时,拥有多一份趣味与对其健康功用之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