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儒道天论发微》
  • Ru Dao Tian Lun Fa Wei
  • 图书类型:人文历史\学术      浏览次数:1032
  • 作者:Fu Pei Rong
  • 社:联经出版

    代理公司:ANA

    出版日期:2010.09.17

        数:328页(平装\单色印刷)

    审读资料:样书\部份样章

  • 联系人:Rights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的特质,是向着超越界开放的人文主义,
此超越界或名为帝,或名为天,或名为道。

不同名称显示此种人文主义的开放性与创造性。

这样的超越界总是伴同一个人的终极关怀而「呈现」出来,
此一呈现随着古代历史的演变而展示丰富多彩的面貌。

本书从《诗经》、《书经》、《左传》、《国语》等书,
以及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所论述的天论概念,
阐发幽微,
期使中国古人的心灵世界更形清晰,也更为可敬。

傅佩荣教授对中国哲学的兴趣与关怀,深受方东美先生的启发。真正着手认真研究,则是在美国耶鲁大学念书时,选读余英时先生的课开始。方先生以中国哲学的精神与发展「博」之,余先生以历史文献的考证与论据「约」之。经过这一博一约,傅佩荣教授踏入了中国哲学的园地。

 

傅佩荣教授主张,一般论者多以中国哲学的特质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这种看法容易引起误解,譬如以为中国人的视野只是现实的人间世界,即使道德规范与宗教礼仪也不过是考虑「利用厚生」而已,谈不上什么终极关怀与超越境界。就算勉强肯定了道德主体有其超越依据,也多半以后者为立说之「假设」而已,不必认真看待。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先秦重要典籍的明白意旨。如果我们承认先秦典籍(如:诗经、书经、易经、左传等)与古典儒家及道家的主要作品,可以代表中国心灵的原型,那么我们将不难发现:中国哲学的特质并非仅是人文主义,而是开放的人文主义──向着超越界开放。此超越界或名为帝,或名为天,或名为道。不同名称足以显示此种人文主义的开放性与创造性。这样的超越界绝不是个「假设」,反之,它总是伴同一个人的终极关怀──或为宗教热忱,或为道德抉择,或为艺术才情──而「呈现」出来。此一呈现随着古代历史的演变而展示丰富多彩的面貌。本书之作,即在阐发其中幽微,期使中国古人的心灵世界更形清晰,也更为可敬。

相关资料

目录:

余序
新版序
导论 周朝以前的宗教观
一、商朝宗教之特质
二、「帝」概念之起源
三、「帝」之角色与功能
四、「天」概念之突起

第一部:「诗经」「书经」中的天帝观
引言

第一章:「天」与「帝」的共同意义
一、启示之天
二、天人关系
三、天人同心
四、以周文王为例,论君王的条件
五、「皇极」(或「大中」的象征意符)

第二章:天命观
一、天是统治者
二、如何明辨天命
三、君王之塑成与天命
四、维持天命的途径
五、天命有常抑无常?

第三章:天概念之式微
一、对于祭礼的各种态度
二、君王之自称「余一人」
三、命运之天与自然之天
结语

第二部:原始儒家的天论
引言

第四章:「左传」与「国语」
一、天的各种性格
二、神的角色
三、礼的功能
四、对天的新认识
五、人性:一个初步反省

第五章:孔子
一、礼
二、仁
三、礼与仁
四、天

第六章:孟子
一、仁
二、人性
三、天

第七章:荀子
一、天
二、人性
三、礼

第八章:「易传」
一、易的意义
二、天之道
三、鬼神的角色
四、圣人的身分

第九章:「中庸」
一、圣人与君子
二、人性
三、诚与天之道
结语

第三部:原始道家的天论
引言

第十章:老子
一、天概念
二、道概念

第十一章:庄子
一、天为自然之总称
二、天为能产的自然
三、天为所产的自然
四、天为自然的原理
结语
结论
参考书目

版权状态
获奖信息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