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特质,是向着超越界开放的人文主义,
此超越界或名为帝,或名为天,或名为道。
不同名称显示此种人文主义的开放性与创造性。
这样的超越界总是伴同一个人的终极关怀而「呈现」出来,
此一呈现随着古代历史的演变而展示丰富多彩的面貌。
本书从《诗经》、《书经》、《左传》、《国语》等书,
以及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所论述的天论概念,
阐发幽微,
期使中国古人的心灵世界更形清晰,也更为可敬。
傅佩荣教授对中国哲学的兴趣与关怀,深受方东美先生的启发。真正着手认真研究,则是在美国耶鲁大学念书时,选读余英时先生的课开始。方先生以中国哲学的精神与发展「博」之,余先生以历史文献的考证与论据「约」之。经过这一博一约,傅佩荣教授踏入了中国哲学的园地。
傅佩荣教授主张,一般论者多以中国哲学的特质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这种看法容易引起误解,譬如以为中国人的视野只是现实的人间世界,即使道德规范与宗教礼仪也不过是考虑「利用厚生」而已,谈不上什么终极关怀与超越境界。就算勉强肯定了道德主体有其超越依据,也多半以后者为立说之「假设」而已,不必认真看待。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先秦重要典籍的明白意旨。如果我们承认先秦典籍(如:诗经、书经、易经、左传等)与古典儒家及道家的主要作品,可以代表中国心灵的原型,那么我们将不难发现:中国哲学的特质并非仅是人文主义,而是开放的人文主义──向着超越界开放。此超越界或名为帝,或名为天,或名为道。不同名称足以显示此种人文主义的开放性与创造性。这样的超越界绝不是个「假设」,反之,它总是伴同一个人的终极关怀──或为宗教热忱,或为道德抉择,或为艺术才情──而「呈现」出来。此一呈现随着古代历史的演变而展示丰富多彩的面貌。本书之作,即在阐发其中幽微,期使中国古人的心灵世界更形清晰,也更为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