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电影的脸》
  • Dian Ying De Lian
  • 图书类型:艺术设计\摄影      浏览次数:901
  • 作者:Zhang Xiao Hong
  • 社: 时报出版

    代理公司:ANA

    出版日期:2023.05.23

        数:448页(平装\单色印刷)

    审读资料:样书\部份样章

  • 联系人:Rights
内容简介

从侯孝贤、李安、蔡明亮的电影
什么是当代电影研究的「做哲学」?
究竟是我们在思考电影,还是「电影在思考」呢?

 

「画外音」、「高帧」、「慢动作」、「长镜头」、「正/反拍」、「淡入/淡出」、「默片」是七个电影研究中再熟悉不过的电影术语,分别指向电影拍摄技术、剪接手法、放映模式或影片类型。但这些「电影术语」有可能摇身一变为「哲学概念」吗?《电影的脸》将针对这七个电影术语,进行「微概念」的操作,企图将其一一「翻新」为截然不同的影像思考与美学感受。

什么是「画外音」与「大音希声」、德勒兹与老子的创造性连结?
什么是「高帧」所开启后胶卷、后电影的「微血管学」?
什么是「慢动作」在快/慢二元对立之外的「时间─影像」?
什么是「长镜头」的情境节奏与界域集结?
什么是(后)国族主义的「正/反拍」?
什么是光─物质─影像─运动的「淡入/淡出」?
什么是在「默片」之外的「默」片?

《电影的脸》尝试带入侯孝贤、李安、蔡明亮的影像创作,让他们不再局限于台湾电影或华语电影的范畴归属,不再羁绊于历史记忆或地理政治的诠释框架,而能成为启动「电影─哲学」思考的影像风暴,成为瞬间夹风雷闪电伏袭而来的「侯孝贤风暴」、「李安风暴」、「蔡明亮风暴」。本书希冀让电影非电影、哲学不哲学,以便给出一种新的「电影─哲学」,一种创造生成的流变思考与虚拟威力。

本书针对「画外音」、「高帧」、「慢动作」、「长镜头」、「正/反拍」、「淡入/淡出」、「默片」七个电影术语,进行「微概念」的操作,企图将其「翻新」为截然不同的影像思考与美学感受。全书分为七章,主要集中探讨侯孝贤、李安、蔡明亮的晚近电影文本,藉此启动台湾电影之「外」的思考,既指向国家疆域与国族范畴界定之外的外人、外片、外资,更指向哲学概念的「域外」,一个具虚拟创造力的「外」,让电影-哲学的发想过程,得以成为思考风暴「域外」之力的卷入翻出,既是以「电影术语」来重新启动台湾电影书写,亦是翻新「电影术语」本身所可能带出的影像思考,而得以让台湾电影持续「流变-异者」、出乎意「外」。

相关资料

目录:

前 言 影像的哲学思考
第一章 画外音 Offscreen Sound
侯孝贤与《刺客聂隐娘》
一‧ 两种画外,两种声音
二‧ 鸟的「音声─晶体」
三‧ 古琴‧尺八‧白牡丹
四‧ 雾非物
五‧ 「世界」如何音乐?
第二章 高帧 High Frame Rate
李安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一‧ 战争影像/影像战争
二‧ 高帧的脸部特写
三‧ 壕沟里的匿名面相
四‧ 高帧伦理的「吸睛」与「震惊」
第三章 慢动作 Slow Motion
蔡明亮与《郊游》、《西游》
一‧ 蔡明亮慢吗?
二‧ 慢动作的时间显微
三‧ 「机器─人」小康:真实身体的时延
四‧ 台北不见了:真实空间的时延
五‧ 慢中之慢
六‧ 马赛街头的行者
第四章 长镜头 Long Take
侯孝贤与《红气球》
一‧ 从长镜头到长境头
二‧ 《红气球》的日常生活情境
三‧ 红气球的无所不在
四‧ 全球化影像时代的情境转译
第五章 正/反拍 Shot/Reverse Shot
李安与《色∣戒》
一‧ 谍报片与「视/逝点」
二‧ 爱的召唤:正拍/反拍、台上/台下
三‧ 爱的回视:断裂与缝合
四‧ 性的谍对谍:肉体与国体
五‧ 历史的正/反拍
六‧ 「祖国之爱」的正/返拍
第六章 淡入淡出 Fade In Fade Out
侯孝贤与《珈琲时光》
一‧ 东京《淡之颂》
二‧ 电车身动力
三‧ 声动的城市音景
四‧ 在美学/政治之间
第七章 默片 Silent Film
蔡明亮与《你的脸》
一‧ 《你的脸》是默片吗?
二‧ 「默片的脸」还是「脸的默片」?
三‧ 《脸》是《你的脸》吗?
四‧ 电影剧照会说话吗?
附录一
〈电影的脸:触动与特写〉
附录二
〈大开色戒:从李安到张爱玲〉
〈活捉《聂隐娘》〉
〈三个耳朵的刺客〉
〈李安的高帧思考〉

版权状态
获奖信息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