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失去一切意味着找到真正的自我?
1997 年,喜马拉雅山脉,恶名昭彰的小镇马纳利,安妮18岁的儿子托兰独自走出旅馆,而后失踪。
七年过去了,托兰杳无音信,安妮则仍在寻找。她被一种想法困扰着,冥冥之中,认定一定有人知道内情。她追踪蛛丝马迹,痴迷于任何可能的目击报告。多年来,她一直为自己未能保护好托兰而感到内疚。哪怕丈夫罗伯特已经放弃希望,她始终相信儿子仍在人世,正生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侄女埃丝特带来新消息,安妮则一把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两人关系并不算好,但为达目的,他们不得不选择合作。三人深入喜马拉雅山脉,进入那郁郁葱葱又难以预测的隐蔽世界,造访不怀好意的隐居者,寻找答案。
这段旅程之艰苦,考验之艰辛是他们无法想象的。而越接近真相,安妮就越质疑自己,质疑一直以来真正渴求的一切。
剧透警告: “完美无暇的城堡,从建成的那一刻便岌岌可危”
侄女埃丝特要写一部关于喜马拉雅山隐士社区的新闻稿,而安妮偏执地要找到儿子,于是妻子、丈夫、侄女三人一起,重访喜马拉雅山。故事的后半部分,作者刻意稍稍打乱时间线,揭示了妻子和丈夫之间那很是扎心的谈话,关于妻子嫉妒儿子是丈夫的“跟屁虫”,却不和她这个母亲亲近。最后,丈夫发现酷似儿子的人时,妻子却反而不愿意接受现实,没有和丈夫一起去找儿子,而是留在原地与山民跳舞一整晚,并在第二天独自出走。
粗陋的解读一下,简介中最后那句“安妮就越质疑自己,质疑一直以来真正渴求的一切。”暗示着安妮在漫长的寻找后终于意识到,自己想要找到的并不是儿子,而是作为“母亲”这一社会角色,他人眼中“完整的自己”。经历种种考验,她最后放下执念,放弃寻找,小说最后一幕结束于安妮独自漫步在喜马拉雅群山中,在自然的包裹中,她感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已经足够”。
这部小说极富感染力,读完最后一页,人物还会久久萦绕于脑海。喜马拉雅山为故事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踏上找寻之旅,却意外得到了其他……我一直好奇,安妮拒绝去追那个“酷似儿子的人”时,她在想些什么?也许是她内心的恐惧,她一直不敢面对的那个问题:托兰一日没有找到,她就一日还是母亲,但她心底里知道,她永远不可能再找到托兰,如果直面现实,让尘埃落定,她深藏于内心的那个女人又将成为谁?她自己又能成为谁?
这是一场史诗旅程,不仅显露于外,而且存于内心。从情感而言,这部小说并不温柔,反而显露出那种自欺欺人的“为母则刚”。我不时停下来重读某些句段,惊讶于文字所承载的强烈情感。
是的,一切都比初见时更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