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何以留存,为何珍藏:身份、真实性与保护伦理》
  • WHAT TO SAVE AND WHY: Identity, Authenticity, and the Ethics of Conservation
  • 图书类型:大众哲学      浏览次数:312
  • 作者:Erich Hatala Matthes
  • 出 版 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代理公司:ANA/Jessica
    页    数:240页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电子稿
  • 联系人:Rights
内容简介
夏威夷乌鸦保护区与一群被编程用以表演哈卡战舞的机器人,以及在我的世界(Minecraft)中重建的世界遗产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传家宝、濒危物种、古老的陶器、濒临灭绝的语言——这些事物虽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需要被保护和拯救的珍贵宝藏。世界上值得保护的事物比比皆是,而我们的时间和资源却有限无多。那么,如何决定该保护什么?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

哲学家埃里克·豪陶洛·马瑟斯(Erich Hatala Matthes)在截然不同的背景下探讨了这些问题——从博物馆到TikTok,从国家公园到阁楼一角。马瑟斯说明了我们可能保护之物与自我认知之间的深刻联系。如果我们的关心和关注是我们身份的基本组成部分,那么我们所关心和保存的事物将在塑造和维持自我认识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关心的一切都会面临气候变化、武装冲突、社会变迁及岁月侵蚀等强大力量的影响,我们应对变化的方式将成为我们能否以及如何以真正对我们至关重要的方式保护我们所关心事物的关键。我们会被动接受变化吗?还是我们可以拒绝、影响甚至管理变革?在探索这些问题的同时,马瑟斯还深入讨论了真实性、主体性与归属权等相关主题:究竟谁应该负责保护万物,又应该以谁的名义进行这种努力?这些都是更全面理解“何以留存,为何珍藏”的核心要素。

营销亮点:

 讨论有关保存与保护大小事物的重要议题——从博物馆到TikTok,从国家公园到我的世界,从传家宝到阁楼上的老物件,等等
 跨越多种保护背景进行哲学分析,为保护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 通过探讨真实性、主体性与归属权等主题,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应该保护什么以及为什么要保护它们

《何以留存,为何珍藏:身份、真实性与保护伦理》

1. 引言
2. 从传家宝到墨西哥卷饼:我们应该保护什么?
3. 从荒野到陶器: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事物?
4. 从气候变化到殖民主义: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保护事物?
5. 从语言振兴到数字复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事物?
6. 从占有到参与:由谁来保护事物?
7. 从我们自身到后代子孙:我们为谁而保护事物?
索引
相关资料
亚马逊畅销书排名:
#11 in Aesthetics (Books)
#52 in Environmental Studies
#246 in Philosophy Aesthetics
版权状态
获奖信息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