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历史长河中历经多次身份嬗变:起初是教堂,随后变为清真寺,后又成为博物馆。1500年来,以其穹顶,它一直是伊斯坦布尔天际线上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如今,尽管其官方地位仍存争议,但它俨然已是一座公认的世界性历史遗迹。
在漫长的19世纪中,圣索菲亚大教堂形成了它的世界级声誉。彼时,欧洲人开始认识到它的建筑意义。但在塑造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历史遗迹的过程中,当地人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本书突破了单一的西方视角,深入到了奥斯曼帝国的官员和伊斯坦布尔多元化的居民社区中。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编写,以18世纪40年代对教堂的大规模修缮和1934年变为博物馆这一身份转型作为重要的时间节点,追溯了奥斯曼人心中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形象逐渐发生转变的过程:从鲜活的清真寺建筑群(imaret)变为一座凝固的历史遗迹(eser),也即,从生活场所转变为考古遗存。
【本书核心特色】
·多维度为这座单一的历史遗迹“作传”。
·九大章节融合历史学与艺术史领域的多种方法论。
·着重关注奥斯曼帝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声音,突破传统西方视角。
·系统梳理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结构、装饰及周边环境变迁。
·为感兴趣的读者和现代研究提供非西方中心的观察角度。
·为关注多元历史视角和标志性历史遗迹文化转型的读者提供宝贵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