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存在一个问题——该学科无法区分人类行为的原因和后果。经济学家处理的是事实问题,而非情感和道德问题。他们构建的是最优主体模型,而非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通过假设激励和自利足以解释经济活动,经济学似乎认为人类思想无关紧要。然而,我们行为的根源——思想——的确至关重要。正是思想让我们成为人类。
在《有意义的经济学》一书中,巴特·J·威尔逊(Bart J. Wilson)向经济学发出挑战,要求其直接关注真实的人类,而非经济学家理想化的假设。威尔逊认为,经济科学既关乎激励因素,也同样关乎目的和人类价值观。此外,他还展示了如何以一种综合的方式理解我们决策的结果(成本与收益)以及决策的根源(动机与目标)。
在本书中,威尔逊构建了一个将人类行为的根源与结果联系起来的框架,从因果关系角度解释人类行为。随后,他阐述了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原理——贸易、专业化和产权——是如何需要意义、价值观和目的支撑的。《有意义的经济学》视角新颖,理论框架独特,架起了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桥梁,它将经济学建立在促使人类行动的道德情感基础之上,从而解释了人类行为的根源及其产生的经济影响。
营销亮点:
对基于意义、价值观和目的的经济科学提出了全新且重要的阐释
借鉴进化生物学、语言学和哲学知识,开创经济学研究新路径
主张经济学不仅关乎成本效益分析,还与目的及人类价值观紧密相连
将经济科学重新界定为一个“为什么?”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如何?”或“多少?”的问题
《有意义的经济学:让繁荣科学更具人性》
致谢
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 经济学存在的问题
1. 稀缺并非根本;人类思维才是
2. 经济学需要道德情感
3. 并且要在有意义的人类行为中区分因果
4. 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普遍模式
5. 以及人类的习俗与惯例
第二部分 研究人类行为根源与结果的框架
6. 研究人类行为颇具挑战
7. 因为有四种方式可以解释我们的行为动机
8. 思维塑造人类习俗
第三部分 人类为何……
9. 人类为何有财产权的习俗?
10. 人类为何进行交易、以物易物和交换物品?
11. 人类为何进行劳动分工?
第四部分 思维是解答新旧问题的关键
12. 产权并非首要;思想才是
13. 偏好无法解释规范;思想可以
14. 仅凭物质无法使我们富裕;思想加物质才行
作者附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