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入剖析中国现代性语境下艺术家姓名的功能、规范与意义如何被长期误读。
在本书中,黄韵然(Winnie Wong)挑战中国艺术的鉴定中关于署名、断代与真伪的当代范式,揭示复现匿名艺术家群体的名字的意义、方法与风险。她通过检视西方艺术史对中国艺术中姓名与身份的误读与错置,聚焦现代性的矛盾:欧洲传统强调作品与个体姓名的唯一绑定,而中国则使用社会约定俗成的名字——这些名字常与具体的物质劳动脱钩,甚至与之相悖。作者以广州口岸清代对欧贸易中的肖像画家群体为研究对象,激活一段被洋泾浜语记录的名字史:琴官(Chin Qua)、奇官(Chit Qua)、史贝霖(Spoilum)、林呱(Lam Qua)、庭呱(Ting Qua)。
尽管有大量画作存世,但这些画家的身份仅有少数于学界可考。黄韵然突破西方著作权认知的桎梏,揭示了这些艺术家共享姓名、批量创作、随意署名或不署名的史实。全书插图丰富,通过探究泥塑、玻璃背画、水彩、油画、银版摄影等各种媒介的肖像艺术,提出研究十八世纪中欧视觉文化中匿名性、摹仿与作者名生成机制的新方式。
《匿名的多重命名:广州贸易时期的肖像画家》
罗马化、汉化及音频记录说明
引言:名者,实之宾也
1. 庭呱画室:静修自得
2. 琴官与奇官:直至亲见真容
3. 从史贝莱到史贝霖:自适其貌
4. 林呱一世、二世、三世:不召自画之器
结语:镜鉴与范本
致谢
缩写表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