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有一种难题,叫父母》
  • You Yi Zhong Nan Ti, Jiao Fu Mu
  • 图书类型:心灵励志      浏览次数:61
  • 作者:Yu Qian
  • 社: 时报出版

    代理公司:ANA

    出版日期:2025/07/08

        数:256页(平装\单色印刷)

    审读资料:样书\部份样章

  • 联系人:Rights
内容简介

有人是在父母身边最感到安全和安心,
有人相反,在父母身边觉得特别紧张……

这本书献给心里有伤,又不知道如何说的大人
你不需要答对、解决所有原生家庭的问题,也能得到幸福


为何你总是感觉要很努力,才能得到父母的爱?
为何习惯了以父母心情为优先,才思考自己想要什么?
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父母情绪、家庭气氛、亲子关系的和谐当作自己的责任?
家,为什么成了让你最疲惫的地方?……

与父母的关系是生命中最早的课题,但不是一辈子都要答对的难题
在成长过程中,那些父母从未道破的冷漠、责任转嫁与偏心对待,是否在你心里留下一道道隐性伤痕?也悄悄改写了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甚至让你质疑「是不是我不够好,才不值得被爱?」

本书写给曾在家庭中受伤、正在努力摆脱内在枷锁的人,作者羽茜以温柔但直视的笔触,陪伴你回望家庭中难以言说的伤,辨识父母的情绪操控与有条件的爱,并学习画下心理界线,慢慢地,找回自我价值与关系自由的可能。

本书透过细腻观察与书写,带你理解: 
什么是有毒的家庭情感
区辨情绪勒索与责任错置
怎么停止讨好迎合与自我怀疑
如何画出心理界线,情感独立
如何重新滋养珍惜自己

#
关于保持距离│和家人保持距离的人,通常是有所觉悟:改变别人是不可能的,人只能改变自己。

#
关于忍耐教育│习惯忍耐的孩子在关系中,即使被用很糟的方式对待,感到非常痛苦时也不会果断逃走,而是会陷入迷惘、不知该如何是好。因为他们从父母那边学到的是:都是不能忍耐的自己不对。

#
关于感恩│有些父母总是要孩子感恩,但他们要的感恩其实是服从,所以孩子再怎么感恩也没有用,因为没有人能够一辈子抹煞自我,只为别人活着。

#
关于性格敏感的孩子│即使纤细的特质让你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但那些情绪也不是你的责任。特别是从小看着爸妈脸色长大的孩子,有些敏感纤细,是被锻炼出来的。

#
关于改变│想要改变的时候,首先要放弃想要相互理解的心愿,你想让父母理解你,甚至想等他们理解后才开始行动,只会让你被困在原地,永远无法踏出新的一步。

#
关于不爱│孩子很会隐藏不被爱的伤痛,因为他们不愿相信自己不被爱,所以连自己的痛都会努力否定。

#
关于爱│爱你的人会很高兴看见你过得自在,而不会总在抱怨你不满足他们。

相关资料

目录

前言 想对不被爱的孩子说:你真的已经很努力了
1
原生家庭造成的痛苦,不被允许表现出来
(有些孩子应该要得到帮助,需要有人陪他们厘清童年时发生了什么。)
2
不去管它就会好的伤,就不叫伤了
(人们普遍还是认为,只要身体没有遭到虐待,语言暴力和精神虐待都不算什么。)
3
家庭里的伤必须当成秘密,真实的自己也是
(「你应该要快乐」,没有比在忍受痛苦和悲伤时,还被别人这样指责更让人难受的了。)
4
不被爱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应该出生
(家不是避风港而是必须努力保护自己的地方,这种心情和经验,和别人聊起来都像某种背景调查。)
5
比起认同孩子,社会更常要求孩子去认同父母
(不应该用「你的爸妈是因为⋯⋯才这样对你」这种话,要求孩子去理解和原谅。)
6
心灵的伤,因为社会的否定而恶化了
(勇敢承认内心一直不敢承认的痛苦和悲伤,是为了接下来的人生。)
7
不被承认但确实存在的父母霸凌
(预设父母的行为都是教养的一环,就会忽视有些行为其实并没有良善的意义。)
8
当父母把生养孩子看成投资
(真正的爱是关心对方的快乐和健康,而不是只看见自己的期望。)
9
当孩子变成父母满足虚荣、勾心斗角的工具
(身在称不上避风港的地方,这些孩子其实从一出生就已经是「出社会」了。)
10
习惯为别人付出,却不懂得照顾自己
(成长于情感缺失的家庭的孩子,他们在对人温柔的同时,对自己其实并不是那么温柔的。)
11
不要因为付出得不到肯定,就觉得自己不够好
(为了自己而努力的人神情都很踏实,为了让父母高兴而努力的人,就总是有种不知为何而忙的虚无感。)
12
被情感忽视,孩子就会否定自己的存在价值
(父母只有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才有可能培养出坦率的孩子。)
13
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重男轻女的伤痕
(性别歧视就是一方有选择,而一方没有。)
14
亲子关系逆转:那些懂得照顾父母的孩子
(在一些父母缺乏责任感的家庭,是孩子一直在试着了解父母的心情,被要求体谅父母。)
15
严重的父母偏心是对一方有爱,另一方是工具
(孩子渴望透过顺从来得到赞美,但父母想的却是「顺从我是应该的」。)
16
父母霸凌只要曾经发生,孩子就会害怕父母
(有人是在父母身边最感到安全和安心,有人相反,在父母身边觉得特别紧张。)
17
保持距离不是因为恨,只是不想再受伤害了
(孩子远离父母,有可能是因为恨,但应该也有很多不是因为怨恨,而是因为恐惧。)
18
承担内疚,总比心怀怨恨好
(虚伪的原谅比不原谅更糟糕。)
19
你不需要解决了所有原生家庭的问题,才能得到幸福
(把目标放在每天能多一点点平静的时刻。)
20
不要放弃建立家庭以外的安全基地
(你知道自己已经努力过,问心无愧就好了。)
21
合不来有时不是沟通的问题,而是有没有互相尊重的诚意
(提出凡事都要好好沟通的人,自己也要言行一致。)
22
有一定程度的痛苦,和你想要的自由绑在一起
(人就是人,没有办法把自己变成没有感觉的机器。)
23
改变和对方的共依存关系
(必须要勇敢做出选择并且坚持到底,才能对自己产生自信。)
24
不要用一辈子去理解你无法理解的人
(包容是一种美德没有错,但也是要看包容的对象是谁、值不值得别人这么做。)
25
了解自己经历过什么,是为了不让痛苦延续
(重新养育自己,让自己发展出好的力量)
26
小心那些叫你多看看好的、放下坏的的讯息
(生活在这个家里的人是你,你最清楚自己受到的对待。)
27
家庭里的事情是外人无法明白的
(家庭就是一个有很多事情不为人知,也很难说明到能让外人理解的地方。)
28
犯错时父母总是自圆其说,孩子对是非对错的判准就坏掉了
(没事就指责孩子「不宽容」的父母,常常是对孩子最不宽容的。)
29
了解自己选择承受痛苦的意义
(即使是自愿留在对自己有害的环境中,在精神上还是会被逼到极限。)
30
一直被否定就不要再拼命努力了
(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是最没有用的努力,可以改变的只有关系和距离,还有自己。)
31
不再追求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有些父母总是要孩子感恩,但他们要的感恩其实是服从。)
32
改变没有时间表,不要给自己时间压力
(许多在家庭里受了伤的孩子,性格都是耿直的努力家。)
33
没有人倾听的时候,要倾听自己
(要时常问自己想要什么,哪怕一开始能想到的答案,听起来还是很消极。)
34
肯定自己的易感和纤细
(即使纤细的特质让你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那些情绪也不是你的责任。)
35
当年无法说出自己的意见,不是你的错
(学会保持沉默,只是你为了保护自己,发展出的求生之道而已。)
36
受虐的孩子会把忍耐当成努力的证明
(一段健康的关系,其实不会有人在拼命忍耐。)
37
停止追求父母的认同,也是一种对自己的爱和关心
(父母失望孩子还不够完美,孩子失望自己得不到肯定,最终是没有人得到满足的循环。)
38
察觉到父母给的不是爱时,内心从此分裂成两个
(勇敢保持距离,也努力去分析、探讨童年经验对自己造成的影响。)
39
不再假装自己心里没有痛苦
(接受了会难过的自己之后,心情反而会变得轻松。)
40
想象一个被爱着长大的自己
(了解自己是人生最难的功课,但也是最值得努力的。)
后记 愿你成为真正自由的大人

版权状态
获奖信息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