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之光》探讨了一些最有影响力的精神求索者的生活,他们在亚洲和故国所面临的争议,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持久影响。
从古希腊到17世纪末,再到今天,许多西方人都在亚洲寻求精神问题的答案,因为众所周知,亚洲是更真实、文化深远的地区。《亚洲之光》讲述了充满希望的西方国家至今不断求索的故事,最有趣和最有影响力的精神寻求者走向亚洲的梦想和困境、所见所得、一路的挣扎,以及对故国的巨大影响。
第一部分“向外”,追溯了欧洲人如何发现了亚洲:商人、旅行者、耶稣会传教士以及第一批英国殖民统治者。
第二部分“向下”,探讨印度诗歌的魅力、著名的英国、德国、美国文化人士,如雪莱、柯勒律治,谢林、叔本华,爱默生、梭罗。
第三部分“在内”,发现西方人把目光投向亚洲,寻找探索内心生活的方法,因此禅宗与佛教变得特别流行。
第四部分“向前”,着眼于一些新的精神。印度的Shantivanam和诺森布里亚的Throssel Hole社区,正是东西方交流的产物。
本书探讨了亚洲人的精神和生活方式如何渗透到西方文化中:从推动《星球大战》系列的印度教主题到近藤麻理惠的流行,东方文化如何带给西方人民不同的情感体验。
这本书的中心主题是躁动的西方在亚洲(尤其是印度)寻找新的意义。尽管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这种探索冲动被商业化、淡化,并遭受文化挪用的批判,但激发现代西方“亚洲兴趣”的匮乏感和渴望并未消失。《亚洲之光》深入探讨了这些根深蒂固的情感,作者认为从本质上讲,这些情感与其说是逃避现实,不如说是一种渴望在世界上感到宾至如归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