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健康与社会: 华人卫生新史》
  • Jian Kang Yu She Hui
  • 图书类型:非文學類\社科\科普      浏览次数:1482
  • 作者:Zhu Ping Yi
  • 社: 联经出版社

    代理公司:ANA

    出版日期:2013.01.29

        数:360页(平装\单色印刷)

    审读资料:样书\部份样章

  • 联系人:Rights
内容简介

《健康与社会:华人卫生新史》以个案研究提出华人卫生史研究的可能径路,以西方公共卫生体制进入华人社会为主轴,探讨这一历史过程中,香港与中国卫生观念与实作之变迁。论题含括西方公卫体制输入后,华人卫生体制的建立与变迁、卫生的实作和概念、操作卫生体制的物质文化、传染病的防治、卫生体制如何形塑身体与主体、健康不平等与性别等议题。


本书精采内容含括了讨论华人社会卫生史上的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近代中国医院的诞生、19世纪中国通商港埠的卫生状况、清代的痧症、民国时期的肺结核与卫生餐台、日治时期公共卫生、DDT与二次战后的疟疾根除、美援下的卫生、民国时期的心理卫生、兰屿达悟族的精神医疗变迁与展望、当代中国农村卫生保健典范变迁、中国计划生育等,皆为一时之重要研究成果。


相关资料

目录

导读
第一章 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一个华人社会里的新兴西方观念(刘士永)
第二章 近代中国医院的诞生(梁其姿)
第三章 十九世纪中国通商港埠的卫生状况:海关医官的观点(李尚仁)
第四章 瘟疫与社会:以清代的痧症为例(祝平一)
第五章 卫生、身体史、与身分认同:以民国时期的肺结核与卫生餐台为例(雷祥麟)
第六章 日治时期公共卫生的发展与特征(刘士永)
第七章 对蚊子宣战:DDT与二次战后的疟疾根除(林宜平)
第八章 如何看待美援下的卫生?一个历史书写的反省与展望(郭文华)
第九章 预防、适应与改造:民国时期的心理卫生(王文基)
第十章 巫医、牧师与医师:兰屿达悟族的精神医疗变迁与展望(蔡友月)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农村卫生保健典范变迁:以合作医疗为例(刘绍华)
第十二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开端──1950-1960年代的上海(小滨正子)

版权状态
获奖信息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