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概念元小说,瑞安转投新东家——惊悚悬疑界享受盛名Minotaur出版社——后的首部力作。
苔莎·卡洛韦是一位潜力作家,凭小说处女作便一鸣惊人,畅销全美。出版社安排她踏上激动人心的全国巡回签售,她最狂野的梦想成真了。苔莎所到之处,狂热粉丝们无不起立欢呼,她的小说给读者和读书会带来无数灵感,改变了无数读者的生活。是的,她虽然不得不将丈夫和两个可爱的孩子留在家中,但她已是行业宠儿,是无数人心目中最喜爱作家。
然而,“无数人”并非“所有人”。
苔莎发现有人在跟踪她,有人意图破坏她如日中天的事业,并摧毁她挚爱家庭。
更糟的是,这可能是苔莎自己的错。多年前,她被迫选择一场浮士德式的交易,如今到了要偿还的时候。如果她不能揪出是谁在针对她,并永远阻止这个阴谋,她将失去事业、家庭,甚至赔上性命。
“这一切本可属于你”——多年前有人曾这样向苔莎许诺。
如今她才明白,每场有利可图的交易都伴随着代价。如果苔莎找不到解决之道,此刻就是她被迫付出代价的时刻。
《本可属于你》是一封献给读者、图书馆、书店的情书:它揭示了小说世界中一位充满魅力、自信女性的内心挣扎,她在作家的狂野梦想、挚爱的家庭、毁灭性的过往中勉力维持平衡——而今终于广厦将倾。
【多写两句】
苔莎原名特蕾莎·萨凡纳·马蒂根,从小生活在俄亥俄州。十岁那年,母亲开车带她外出,她在车上目睹母亲意外撞死了当地市长的女儿,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姐姐,曾经告诉苔莎“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母亲肇事逃逸,并不停告诉苔莎,她只是撞上了一头鹿。苔莎认为这场交通事故都是自己的错,幼小的她可能在车内分散了母亲注意力,或者不小心误导了什么判断,但无论如何,毫无疑问的是,她帮助母亲掩盖犯罪真相,成为这场未决交通肇事逃逸悬案的帮凶。
事故后母亲撒谎,隐瞒了一切,带着苔莎改名换姓,远走他乡,开始新生活,并一直怨恨女儿毁了她的人生。这段过往被深深掩埋,苔莎的丈夫、孩子、出版商都一无所知,母亲去世后,苔莎成为了唯一的知情人。但苔莎确实告知了一个人:艾米莉,苔莎在缅因州度暑假时结识的挚友。两人共同度过了一个童话般美好的夏天,并在第二年夏天重逢,也是此时,苔莎向艾米莉坦白了车祸的秘密——艾米莉从此远离了她,苔莎也将与艾米莉的永别视为“自己必须付出的道德代价之一”。
小说大获成功后,苔莎欣喜若狂地踏上全美巡回签售,却有一些人出现在她的签售会中,反复问她:
“你的故乡是哪里?”
“你的真名叫什么?”
“你小时候是不是经历了某些事?”
有两个角色最为可疑:一个是萨姆,飞往凤凰城的航班上,这个男人就坐在她旁边,一开始自称是为了给女儿自称是给女儿 Anna(注意,Anna是苔莎中间名Savannah的缩写)买书,之后又自己排队签名,说了一些引人深思的话,明显对苔莎的生活细节了如指掌;另一个是位神秘的女人,穿牛仔裤、海军蓝西装、白T恤,她多次出现,紧追不舍问她的出身和姓氏,并请苔莎“签给一个‘家乡女孩’”。显然,两个人都知道她是一个怀揣秘密的逃亡者。
【故弄玄虚到此为止】
最终,苔莎没有完全曝光自己的秘密给公众,但她的过去得到了部分“自我揭露”。她向女儿和自己坦白了小时候参与的事故真相:她确实在十岁时亲眼目睹母亲撞死了市长的女儿,自此一直生活在负罪和恐惧中;她母亲强迫她保密,搬家、改名、重新开始人生;这个秘密在她整个作家生涯中都未曾写出或透露。
她最终没有公开这个秘密,不过她意识到:
“写作无法清除过去的罪,但可以让你不再被它束缚。”
萨姆是当年车祸受害者,也就是市长女儿的哥哥,多年来一直在调查车祸,并从蛛丝马迹中怀疑苔莎的真实身份。他之所以靠近Tessa,是想确认她是否记得一切;但最后,他并没有揭发苔莎,只是告诉她:“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你也知道你做过什么。”
神秘女子则是受害女孩儿时朋友,也是那场事故的知情人之一,她知道苔莎曾在那个俄亥俄小镇上生活、并目睹事故;她出现在签售会,是为了“面对她”,而非控诉。
这两人都没有明确追究法律责任,而是选择了道德上的对峙。
最后的最后,苔莎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是否“真实”,她决定停止写自传类作品,转向纯虚构写作;
她终于承认:“我不是我笔下那个女人,我只是个普通人,犯过不可饶恕的错。”
小说的最后一幕,她在深夜里独自走出酒店,面对城市灯光,像是在准备真正开始面对自己的人生。结局并未以曝光与惩罚收场,而是更像一场私人历史的终结:逃避终有尽头,面对才是开始。
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高概念?元小说?Why?】
“高概念”小说通常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创意核心,能够用一句话概括并迅速吸引读者兴趣——这个核心往往具有极强的辨识度、情绪张力或社会意义。
本书的概念,我想简而化之为“一个中年女性作家因直播辞职走红,凭借自传式小说成名,却隐瞒了童年时曾参与掩盖致命车祸的秘密”,细节方面则包括女性中年逆袭(辞职、写作、一举成名)、道德困境与童年创伤的隐瞒、中年女性身份危机与认知重构、“一书成名”表象背后足以毁灭人生的真相、社交媒体的造神机制与“数字姐妹团”“虚拟兄弟会”的暴行。
这些要素都很有网感,能够成为广泛传播的“钩子”——所谓“高概念”作品的典型特征。
“元小说”则是一种自我意识极强的小说写作形式,它关注并展示小说本身的创作过程、形式结构,甚至经常打破“第四堵墙”,不得不提醒读者这是在“阅读小说”。
在本书中,“元小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角苔莎是作家,写作的是“她的故事”,即一部名为《本可属于你》的小说。主人公名叫安娜贝尔,经历与苔莎的现实人生高度相似,在书中和现实中都经历了“辞职、成名、隐瞒秘密”的过程——典型的“小说套小说”结构。
其次,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镜像关系。小说里的安娜贝尔代表苔莎理想化的自己:勇敢、自信、不羞于野心勃勃,现实中的苔莎则拼命隐藏自己的罪行,害怕暴露,惧怕社会舆论,随着萨姆和神秘女人的逼近惶惶不可终日。安娜贝尔常常在苔莎脑海中“说话”,仿佛是她潜意识的“作家人格”或“代笔式自我对话”。
这是一种强烈的元叙事结构:小说角色控制现实角色,或者说,现实角色被她自己虚构的人物所塑造、绑架。
然后,读者与社交媒体的互动。小说中并非只有传统叙事,社交媒体、直播、评论、读者反应都成为剧情推进的一部分。例如苔莎在寻找“Locket Mom”的直播中落泪,与读者共情,将“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织入元结构的故事情节之中。
最后的最后,一个“自我解构”性质的结局:通过一段纯虚构的小说(安娜贝尔的故事)来“包裹”苔莎真实的秘密——也就是《本可属于你》这部小说。
简而言之,整部作品在讲一个女人如何用小说来逃避真相——而我们正在读的这部作品,正是在叙述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