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地下室录音》
  • Di Xia Shi Lu Yin
  • 图书类型:文学小说\轻小说      浏览次数:122
  • 作者:Chen Bo Yu
  • 社: 时报出版

    代理公司:ANA

    出版日期:2024/11/12

        数:184页(平装\全彩印刷)

    审读资料:样书\部份样章

  • 联系人:Rights
内容简介

「没有人能真正把雨的声音研究彻底」

陈柏煜 × 郭鉴予
40
篇短文 × 40张图像
分享眼睛,共享耳朵

「消失的东西总比它原有的维度再多一个维度」

一天读一页,九分钟听一页,半年抚摸一页,三秒逃离一页⋯⋯

你,不只是读者,也是文字和图像的DJ
随手重迭 自由搭配
无声电影配乐 纸上ASMR
组装属于你的地下室


陈柏煜的第五部创作《地下室录音》,选择一种短若匕首的格式,携手艺术家郭鉴予,分别以文字与图像,在无声的载体上表现不同的讯号,搭建新颖而奇异的声音景观。

写作与绘画要怎么「录音」?语言/文字的音韵节奏算不算「音乐」?脱去了声波的外衣,留存在这些作品中的「声音」是什么呢?

书名「地下室录音」(The Basement Tapes)来自巴布.迪伦的第十六张专辑。一九六六年,一场摩托车车祸致使迪伦暂停巡演工作,休养期间与乐队在昵称为「大粉红」Big Pink的地下室,录制了大量的翻唱与原创歌曲。这本书的概念与内容和迪伦的音乐没有直接关系,但这桩轶事,为《地下室录音》的共同创作,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彷佛在某间堆满私人杂物的地下室,搭设了简单的、向朋友借来的器材,随兴录下一些未不预设听众与发表、散发玩乐气氛的、自制的、实验的片段。

这间地下室收录了四十则「录音」,每则录音的文字包含两个段落,各自保管一种声音。每则录音也对应一幅画,负责「画声音」的郭鉴予,将文字如何留声的实验,延伸至视觉艺术的领域。有些篇章文字先完成,再根据文字发想图像;有些篇章则尝试攻守交换,转由视觉先行,文字接力创作。用画家郭鉴予的话说,就像在玩「传话游戏」,两人越玩越认真,最终完成了一部「等待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

四十则录音如唱片、如相册、如等待读者的声音档案,散装于盒内。读者可以依照两位录音师的排序阅读,也可以自由随机播放,感受跌宕起伏的声景。甚至只读文字如捧读掌中小说,或是尽情沉浸图像中,感受它们引发的感官联想。交错观看、聆听这批「录音」,读者如同文字、图像、声音、记忆的混音师。在生成式艺术的时代,此类的创作与阅读,不也是与AI咏唱的对话与回声?《地下室录音》写声音,延伸声音的铭刻、复制与交换关系,以及如何以文学方法「记录」声音。他们采样于日常,幻化为剧场,插画家吴睿哲认为,双人来回击球之乐趣在于「变形」;兼具艺术家与艺评家身分的陈飞豪,则读出其中对「空白」的呼唤与回声。书中是这么说的:「我们唯一能记录的,只有捏碎它们之后,发出的声音。」

同声跨界推荐

吴睿哲、陈飞豪 专序导读
川贝母、王榆钧、阿尼默、孙梓评、焦元溥、陈育虹、陈昭渊、骚夏

声音在记忆里下了锚,柏煜在书中录下寻常但别具意义的瞬间,特别喜欢突然诗化的句子,隐喻像烟火短而绚丽。鉴予的图像则是穿透记忆前的膜,是守护影像的纯粹性,也保留了声音自由幻化的空间。──川贝母

对于两位作者追求的艺术感到敬佩。始于钟声,经历防盗铃、摇篮曲、空袭、空袭爆炸……终于剪与纸的摩擦,各种声响谱成一首歌。耳朵是唯一不能关闭的五官,听不听由不得你,但可以降噪,因为音符必定与人有关,也只有人类才能制造出来,乐音或噪音,自我碎语及他者耳语,无论传来的是什么,必定有感动存在。──阿尼默

采集日常的噪声、取样滚动的记忆,以文字和图像对拍,戴上耳机刷碟混音,让人忍不住一再循环播放,无限翻玩的实验音乐。──陈昭渊

诗可以画,又可以有声音,是走在很前面的事情吗?有了画面和声音,究竟会让诗更模糊,还是更清楚呢?我想到遥远的中文系古典诗课堂上「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的定义,《地下室录音》看似充分利用诗的现代性,但却也具备古典的节制与对称。
喜欢看他研究雨,喜欢看他穿越雨的缝隙,喜欢这次他纪录曾经来过的痕迹。──骚夏

相关资料

目录

【推荐序】
卢克与艾弗里听见了什么    /吴睿哲(插画家、设计师)
书写字:以眼代耳          /陈飞豪(艺术家暨艺评人)

冗长笼子
滚出门
女特务
空耳
暗夜中
特异功能
牙的床
遥控器
示范
小鸟的啁啾


淑女
惠子
少女与泉水
七座桥
少爷
假公主

线形
波尔卡

闪电来了
妃子
极地
翻译我
绿色的脑
台风动态
研究雨
写生
阳台的投稿
傍晚时分

相似的脸
乐兴之时
放牛班的春天
胶卷的故事
锦瑟
瘀青
夏:浴帘听见了什么
秋:沙发听见了什么
冬:雨刷听见了什么
尾声

版权状态
获奖信息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