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任璧莲将母亲卢树馨的人生故事小说化。卢树馨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家庭富裕。按照传统观念,她理应成为一个温顺乖巧的中国女儿,然而在父母眼中,她却是个多嘴叛逆的“坏囡囡”。后来她被送入天主教学校,改名为艾格尼丝(Agnes),并于1947年前往美国,梦想攻读博士。
“她在那里遇到了一位名叫任超北的中国移民(已改名诺曼,Norman),两人结为伴侣,并在中国局势日益动荡之际,断绝了与故土的一切联系。然而,两人并不合拍,而艾格尼丝在努力适应美国生活的过程中也愈发迷失,孩子们已不像中国人,而变得越来越像美国人。她尤其屡屡与长女出现矛盾,将女儿视作“坏囡囡”,一如当年她母亲对她那般。
“评语:这部小说深刻呈现了母女间故事的张力、代际创伤与移民身份的困境,既令人心碎,又令人动容。强烈推荐各图书馆收藏。”
——《图书馆期刊》星级评论(Library Journal, starred review)
***
“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凝练出她与母亲人生的真相。
“这是作者的第十本书,她在作者序中写道:这本书起初是一部关于母亲的回忆录——她的母亲在新冠疫情期间去世,享年九十多岁时。但由于艾格尼丝(卢树馨)不愿讲自己的故事,也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可作为凭据的文字或实物,她不得不加以虚构补足。尽管如此,任璧莲仍“尽可能忠实地还原了母亲的生平和她们之间那段充满创伤的关系”:她们都曾是“坏囡囡”。
“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回应:‘在你动笔前,我就知道这本书会写些什么,’母亲如今对我说,‘我知道你会写我是个糟糕的母亲,诸如此类。上半部分讲我是如何变成那样的;下半部分则讲我究竟有多糟。’好吧,我们姑且不争。她的‘糟糕’,体现在对孩子的身体虐待和极不公平的偏向中——作为家中老二的作者,在五个孩子中沦为最不被重视的那一个。
“那种一边虐待孩子、一边坚信自己不过是在践行‘中国式’教养的情感压抑型中国母亲,早已在回忆录和小说中屡见不鲜。但任璧莲笔下的母亲却是个真正立体丰满的人物。
“一向以幽默见长的任璧莲担心,读者可能会因这本书不再搞笑而失望;但她犀利的观察、妙趣横生的描写(她在第一份出版工作中见到的一对夫妻,‘抽烟抽得仿佛婚姻誓言里承诺要让烟草业长盛不衰’;她母亲浮肿的眼睛,‘一半像金鱼,一半像詹姆斯·鲍德温’,尽管她‘太悲伤,无心打趣’),再加上死后母女‘对话’与现实叙事之间的来回穿插,使整部作品情绪始终鲜活流动。
“‘不,我忘不了你。你说得对。你赢了。’她向母亲低头认输。但也正因如此,她何尝不也赢了呢?
“管它到底是什么体裁——在描写复杂母女关系的作品中,这本书足够感人至深,堪称杰作。”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论(Kirkus Reviews, starred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