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文本解释和翻译史的极佳范例。」
——钟鸣旦(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教授)
《孝道西游》以十八至十九世纪的六个《孝经》翻译为个案,
依时序解析西方传教士与汉学家如何在不同译本中各自表述,
并随着相异的时代背景,展现出对于中国文化多样的诠释,
由此探索中欧双方的学术变化与相互回响的文化效应,
也为欧洲汉学的源起与流衍提供了新颖的理解视角。
两百年间,《孝经》经典以不同语言和不同诠释方式,在其他文化中出版与流传。「被翻译的孝道」彷佛具有新生命一般,以「新作」之姿,引导不同时期的西方读者探入该经典所欲传达的深层理念。
本书藉在不同脉络中被翻译的译本,追溯出一个西方重新建构中国礼仪的核心——孝道——的知识体系,并以此翻译史的研究为基底,建构了具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经典翻译研究模式。
而基于近代传教士对中国的研究与翻译,进而建立起来的国际汉学,作者也就其方法论与学科性质提出反思,并倡议一种作为「第二序」的国际汉学研究。
书中收录六种译本全文与中文原文的对照表,在这些跨文化的翻译历程中的译本,可一览其内容与进路各自的传承性和衍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