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段流传很广的文字,讲的是一位资深护士经常倾听临终病人,向她诉说此生最遗憾后悔的事情。她把这些事按照发生频率整理排列成「人生五大憾事」,分别是:
(一) 希望当初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要我过的生活。
(二) 希望当初没有花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
(三) 希望当初能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 希望当初能和朋友保持联系。
(五) 希望当初能让自己活得开心点。
我猜多数人读这篇文章时心中有许多感慨,但并没有太多惊讶,原因是这五件事经常都挂在我们心上,或起码存在潜意识中。但既然如此,为什么总要等到人生即将步入终点的时候,才像大梦初醒一样和自己算一笔赔本的总账呢?
你可能会说:「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不是我不想做那些事,但一身责任义务,实在没办法。」就像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很有道理,甚至转发给亲朋好友分享,但看完以后呢?叹口气,继续柴米油盐,我行我素。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人是有选择的,不信问问那些临终病人,我相信他们后悔遗憾的并不是这一生没有中乐透发财,所以才没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感悟到当初的确拥有选择条件,却没有去做。
如果你反问:「我每天被生活追着跑,忙得像条狗一样,凭什么说我有选择生活的条件?」我不止说给你听,还做给你看。这本书的内容正是描述一个没有富爸爸(更没有中乐透),学经历也算不上特出的人,让自己具备选择生活方式条件的方法。
这本书虽然以「退休」为题,但和坊间谈论退休理财或银发族生活规划的书籍不一样。原因很简单,因为讲的不是六十多岁退休,而是四十多岁。这二十年的差别造成事前的准备规划,以及事后的生活实践都和传统意义的退休大不相同。
为此,我本来不想用「退休」这二字,但寻遍各种可能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用语,只好沿用老词。我希望、也相信,不久之后社会学家会发明一个新词,准确无误的描述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这个字词将普遍被人们认知和理解,因为将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四十多岁开始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读者或许会发现这本书所描述的某些想法,和现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不完全一致。关于这一点,我不想也无法强求别人认同,就像我所处的家庭和财务状况和你不一样。
这些都是事实但不是重点,重点是读者的想法。读者可能说,书中所谈论的都是一派胡言,但别忘了,人生是自己的,读者可以永远当个安全舒适的旁观者,平时对台上表演指指点点,到头来带着悔恨细数人生五大憾事。但也可以跳上舞台亲自演绎精彩的人生,管他台下是掌声还是嘘声,依然兴高采烈的把每一天活得尽兴,然后心满意足、了无遗憾的跟这个世界说拜拜。这其间的差别,不过就在一念之间,也就是「你」的一念之间!
除了具备退休的客观条件外,做好主观的心理准备同样是关键,但前提是必须懂得放下,才能从中获得好处。
许多人对现状不满,对未来怀抱理想,却徘徊在不进不退之间,期望得到两边的好处,结果却经常蹉跎岁月,两头落空。我四十五岁退休,至今六年,其中没有一天不为这个自认此生最英明的抉择,感到鼓舞庆幸。
常有人夸我勇敢或说羡慕我的处境。的确,在适当时机纵身一跳确实需要相当勇气,但如果夸我的人了解,我因为放下而受到的好处,恐怕就不认为那是勇敢了。羡慕的人如果能抛开世俗价值看待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恐怕就不会认为我有什么好值得羡慕了。
许多人认为,退休唯一的考虑就是筹措退休金,我不想低估但也不愿意高估金钱的价值,它在我心目中之于退休规划的重要性,就像书中谈论到金钱的章节比重一样,大约占三分之一,那也就表示,还有其他三分之二的事物是你需要花更多精力关注的。
这些事物是我在身体力行四十五岁退休中,所学到的经验与教训,有感于自己从小到大,大部分时间都在糊里胡涂中度过,难得尝到明白度日的甜头,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于是成书,不敢保证无效退费,但保证字字真实体验,句句发自肺腑。对错好坏,参考价值就留给读者判断啦!